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化处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

湖南科技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来自:站点 时间:2016-05-06 浏览:20字体大小:

 

 

 


湘科院校字〔2016〕37号

关于印发《湖南科技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直属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已经学校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科技学院
                                                                                                                                                     2016年5月4日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五年,是学校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五年,是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将把握发展机遇,致力于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为确保学校中长期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制定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湖南科技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现状与背景
一、发展基础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在永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鼓干劲,振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要务,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历经艰辛与曲折终于赢来新局面。党建工作跨入全省高校先进行列,本科教学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就业工作成为全国年度五十强,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广泛好评,成功举办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学校生机迸发,正面形象和社会声誉大幅度提升。
(一)学科专业实力明显增强
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数学为核心的精良理科,以化学与生物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工科。新增五大省级建设平台:“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油茶籽油深加工及茶油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天然有机物精细化与催化合成”科技创新团队、思想教育与道德文化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建设学科。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62项,到校科研经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62.04%;获省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专利授权19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35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50余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柳宗元研究”专栏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百种特色栏目”。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2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学生在创新项目立项、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学实验技能、日语演讲、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260余项,其中,一等奖70余项,荣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三)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教师队伍规模稳中略升,师资结构基本合理,师资队伍水平有新的提高。实施了“英才计划”,选送更多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加大了对教学竞赛的奖励力度,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和“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得到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75人、副高职称14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6.5%;具有博士学位54人、硕士学位45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75.6%。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其培养对象5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50人。
(四)服务地方迈开新步伐
新建3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合作建立了“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多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部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精准扶贫工作在全省现场考核中获得高度评价。编著出版了《虞舜大典》《舜文化研究丛书》及柳宗元研究文献等。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承担品质活力永州等多项政府重大委托课题,并成功主办首届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第二届湘漓文化研讨会,学校日益成为永州及大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催化剂。
(五)党建和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建立了党委督查巡视制度,全面推行干部竞聘上岗。认真总结学校多起腐败案件的沉痛教训,毫不懈怠地抓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积极吸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学校重要决策和财务、人事、资产、招投标等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注重宣传思想队伍和阵地建设,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持之以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涌现出张京华等优秀教师典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式教育、“舜德学子”培育工程成为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和亮点。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精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新建和改造了孔子文化广场、潇湘广场、中心文化广场,增设了历史文化名人雕像。以书院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对全校楼宇、道路分区组合命名,让每一座建筑物和每一条道路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
(六)依法治校能力不断提高
制定并颁布《湖南科技学院章程》,构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展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提出“学院办大学”的构想,将原有的14个系部组建成12个教学学院,构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管理重心下移。完成了定岗定编定员、绩效分配两大改革。建立了教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学生民主管理与监督委员会、学生权益申诉处理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友代表大会等,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七)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2015年教职工人均收入比2010年实现了翻番。在实现“保运行保民生保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偿还债务14412.41万元,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新建了音乐楼、美术楼、体育训练馆等教学用房。校园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为建设智慧校园打下了基础。学校固定资产增加 24330万元,其中教学用房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4709万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1%。
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幼儿园,修缮了青年教师公寓、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医疗中心、学生宿舍、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教授博士工作室、门球场、停车场、校内人工湖等。提质改造了校园道路、水电设施,做好绿化亮化工作,建成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完善了学生资助体系,加大了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采取措施尽力解决教师两地分居问题。建立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推行了问政会、听证会、咨询会等多种新的管理方法。教代会提案办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二、差距与不足
“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馈乏。学校学术领军人才、产学研合作领衔人才、骨干技术人才和中青年拔尖人才严重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薄弱,学校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不足。二是学科优势不明显,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部分优势学科后继乏人,学科间交叉渗透不够,科技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不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成果总量偏少,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促进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产出的组织管理方式粗放。针对不同学科领域、机构、人员的考核评估体系尚待完善;束缚教学学院办学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五是经费严重短缺。经费渠道来源单一,债务包袱重,经费使用效益有待加强。
三、机遇与挑战
从全球视野来看,全球经济正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调整整合,国际产业竞争、科技竞争、贸易竞争、人才竞争加剧。全球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但经济的全球化为大学寻求多方面、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我校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术和教师、学生国际间的交流提供了发展机会,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全面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这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为学校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政策利好,为学校向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带来新的推动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教育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也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区域发展来看,“十三五”时期,湖南省实施“一带一部”战略,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发展。永州着力打造品质活力永州,建设区域铁路枢纽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湖南省对接东盟桥头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这些重大举措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永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学校要紧紧把握这一契机,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潜力,短板就是重点。立足地方,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是地方大学的比较优势,也是我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正处在爬坡阶段、上升节点,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自觉肩负起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历史责任,以昂扬的斗志、必胜的信心和最大的正能量,务本求实,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主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以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关键,坚持“树立精品意识,汇聚精英人才,强化精心育人,推行精细管理,培育精励校风,建设精美校园”战略布局,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补短板,强内涵,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一个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实现学校影响力、学生竞争力、师生幸福力同步提升,力争迈进湖南省转型发展高校先进行列,为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基础。
为此,“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
两个重点突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特色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突破;力争取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
三个显著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显著提高、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四个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治理体系全面改善、校园环境全面改善、职工生活全面改善。
                                                                         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一、治理结构及运行
以《湖南科技学院章程》为总揽,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到“十三五”末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高效、协调有序的制度体系。
(一)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理界定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实行重大决策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形成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
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四个清单和一个流程图”,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监督清单和工作流程图,通过清单确立、科学配置、制度约束、阳光行使、监督预警、责任追究六大举措规范权力运用。
(二)建立行业企事业合作治理机制
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成立学校理事会,建立与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平台,探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构建合作治理机制,为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重要事项提供咨询、指导和评议,为学校发展筹措资金,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行业、产业集聚区合作共建共管教学学院。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
(三)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
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建设,落实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上的决策、审议、评定、咨询权和学术纠纷裁决权,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完善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发挥好校友会、学生民主管理与监督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校友咨询制度。
(五)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成立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防范化解相关风险。
把“学院办大学”的构想落到实处。下移管理重心,下放办学权力,让教学学院拥有与之承担责任相匹配的人财物资源配置权和学术话语权、决策权,激发教学学院活力。明确校院责权利关系,提高教学学院办学自主性。学校层面主要是实施战略规划管理和目标绩效管理,强化部门服务与监督职能;按照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两个类型,对教学学院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学院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改革教学学院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绩效性评估、水平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结合起来,引导教学学院发展服从服务于学校整体战略。
(六)推进目标责任制管理,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目标管理制。制定各教学学院和职能部门年度目标任务,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奖励。建立健全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由服务对象、第三方等参与评价的考核机制,建立教职工招聘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以及评职晋级考核等考核评价体系。以客观、有效的绩效考核为依据,建立教职工“职业准入、晋级、转岗、退出”四位一体的动态化人员管理机制,逐步改变教职工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固态化的人员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对教学学院和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考核,建立以业绩表现为依据、以办学效益为考量的资源投入与配置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办学积极性。
二、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转型发展,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到“十三五”末,本科专业数达到50个,获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专业1个、省级专业2个、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8个。
(一)明晰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校转型发展的主线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师资水平。要坚持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构建“1十X”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加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知识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对个性化、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并逐步提高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比例。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引入“产业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10个,增加校外实习基地100个左右。聘请200名左右行业、企业骨干来校担任专业技能课教师,先后选派100名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实现“顶岗置换”的良性循环。
(二)调整专业布局,打造专业集群
主动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融入、积极引领本地区新业态发展,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通过快速反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设立复合型专业,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的专业,构建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专业体系。逐步形成“生化制药类专业集群、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机电工程类专业集群、旅游文化产业类专业集群、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五大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三)强化教师教育培养改革
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由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和英语(师范类)八个专业组成。充分发挥学校处在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的区位优势,适应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实施“卓越乡村教师计划”为抓手,优化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设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和师范生技能实训中心。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逐步推进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五年的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实践性、职业技能性的“卓越教师”发展之路。
(四)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积极组建由学校专家、政府人员、企业骨干和优秀校友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按照“综合素质高、适用面宽、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原则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精简理论课程,增加技能课程,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群组和课程超市。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提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使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达到50%以上。制订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技能课的教学大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教材开发工作,与同类院校的相同、相关专业集群共同编制、出版专业课程教材,建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共享联盟。借助课程信息化平台,积极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慕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到“十三五”末,新增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5本、省级名师空间课堂5个、省级微课课程10个。
(五)改善教学条件,开发共享资源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统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和平台。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建立现场真实与虚拟仿真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8000万元,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申报国家级、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项目,争取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达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2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新增5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新增5个。
(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型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中心,以改革过分偏重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以探索自主式、合作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宗旨的多样化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校企共享的课程中心,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确保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取得实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改进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公共计算机的教学方法。改革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课教学,增加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陶冶学生情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到“十三五”末,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增80个,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新增8项。
(七)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团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转型评估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确保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开展有限学分制改革,修订和建立一系列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限学分制管理机制。完善主辅修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探索实施第二学位教育改革。
(八)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积极开拓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提高办学效益。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加强与行业和领先企业合作,使学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换、城市融入的需求,大力发展促进先进技术应用、形式多样、贴近需求的继续教育。
三、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学校转型改革与内涵发展的关键。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层次人才聚集、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十三五”末,实现“1122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即教授100名,博士100名,省级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才、省级学科带头人20名以上,特聘教授、省级以上学术平台层次的人才20名,应用型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50%,全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200名。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设立专项经费,在重点建设学科、特色专业,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继续实施海外名师引进计划和“英才支持计划”。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特聘岗位,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10名以上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具有领导本学科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对校内外专家学者建立教师荣誉制度。
实施“骨干教师出国深造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人以上出国深造,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培养提高计划”,扎实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学术活动学时登记制度,通过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社会实践、出国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二)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未来五年,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教师要参加“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到“十三五”末,建设一支熟悉行业企业需求、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中应用型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50%以上,其它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够满足需要。
切实做好“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和聘请工作。重点引进在国内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高技能人才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的专家。积极引进和聘请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主要涵盖专业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土木工程、旅游管理、金融学、数字媒体艺术、新闻与传播等,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
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将课堂、实验室、技能培训延伸到企业。加强教师实践(挂职锻炼)基地建设,学校与合作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建立长期产学研师资培养合作关系。每个本科专业原则上均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实践培训基地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合作共建单位。
经学校认定为 “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外出访学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教学学院和基层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构建起符合现代大学制度,体现分类施策、运行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科学设置岗位,创新用人方式,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和完善聘用制度。强化岗位目标管理,严格聘期考核,建立起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人才任用机制。激励和培育高层次拔尖人才成长。
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向教学和科研一线教师倾斜;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
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设立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两大类别,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分别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绩效分配等办法,解决和增强各类人才活力。积极拓展教师资源的新途径,采取兼职、外聘、代理等形式的用人机制,提高办学效益。
四、学科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学校学科优势和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集成和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实现学科专业实力整体提升。力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达到3个,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优化学科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及承接产业转移和永州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化学与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机电工程相关学科,做优人文社科类和理学学科,做强经济管理类和土木工程相关学科。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科分类和院系划分局限,凝练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学科方向,形成应用学科特色;支持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培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之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二)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采取重点培养扶持、人员动态配置和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等措施,促使高水平特色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突破;加强学科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术骨干信息平台,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创新青年人才的培育机制,促进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推进科教融合,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创新服务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支持科技团队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挥独特作用。
(三)硕士点申报及建设工作
积极做好硕士点培育、申报和建设工作,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力争有1-3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加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科技组织管理、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高层次科研平台,产生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并促进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在文化传承、国学普及、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发掘等方面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推动科技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实施协同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制定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支持计划》,集中优势资源,精心培育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团队、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开放学校科研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1-3个实验室和技术合作发展平台,通过五年努力,力争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学院首先申报校级科研平台;组建2-3个实体研究所,在人才引进、队伍建设、效益分配、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对科研平台给予政策倾斜;对各类平台的负责人,赋予更大的科学研究和经费支配自主权。
(二)开展高水平应用科学研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修订完善《湖南科技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订实施《湖南科技学院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加大对横向课题的鼓励和奖励力度。实现校地、校企在科技上的深度融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达40项以上,专利应用或转让20项以上,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励20项以上。对重点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优先扶持。以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等为突破口,加强科技开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促进技术转化。
(三)创新科研管理方式,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学校高档次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的管理,探讨科研折算课时等方式,进行绩效奖励;重视科研团队的作用,将配套经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项目参与人员。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加快科研、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和互通。优化应用研究和开发类项目的管理制度,拓展服务行业及区域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强化目标引导,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机制。对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合理运用科研评价结果。将教授、博士的科研津贴与科研业绩挂钩,建立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学院的能动性,把学术活动的经费下拨给各教学学院,由各教学学院自主负责组织相关学术活动。
(四)增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修改完善《湖南科技学院关于促进学研产用结合的实施意见》、《湖南科技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计分办法》、《湖南科技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强调科技成果的应用,激发教师的科研潜力。做好地方高校智库建设,撰写的咨询报告或者政策建议被市级以上政府肯定批示30件以上。每年主办一次“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增强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针对永州地区的相关行业,如光伏产业、生物制药、建筑行业、电子电信、文化旅游等,以学科为基础,以学院专业为依托,促成组建企业联盟,以快速形成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委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等类型的科技服务人才20人次以上。制定实施《地方文化特色研究计划》,充分利用永州的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整理出版地方文献资料。建设好国学院,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品牌;组建“地方文化研究院”,成立“湖南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湖南科技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以进一步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与此同时,加强与广西社会科学界的合作,做好湘漓文化研究合作交流平台,着力打造湘漓经济文化生态圈。
(五)构建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和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40项;在CSCD、CS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达到500篇,被SCI、EI、ISTP、A&HCI及《新华文摘》等三大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摘录的论文数达到350篇。设立《国家级基金培育项目》,对申报国家级项目,学校将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补助;对获得国家级项目负责人所在的学院给予一定经费的奖励,加大标志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奖励和绩效支出。设立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重大项目,采用招投标或购买方式给予经费资助或奖励。
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创新创业能力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到“十三五”末,新增德育实践基地以及爱国主义实践基地10个,总数达到35个;学生体育达标率90%以上;获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示范校项目的立项。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4个,新增创新创业项目200个,大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新增300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录取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比率年均10%以上。
(一)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5个;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第三周期建设,优化和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继续开展大学生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优质德育资源。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的内在价值,利用地方文化开展人文教育,继续打造“舜德学子”培养工程,实施分阶段递进式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李达故居、陶铸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积极组建校足球队、篮球队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团队。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在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选课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选课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营造高雅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课堂教学、心理咨询、课外活动、学生自助和科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社会实践育人
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实行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学分认定。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完善和巩固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25个。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立项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50项以上,争取省级“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立项1-2项,省级“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10项。争创国家级大学生暑假“三下乡”优秀团队1-2个,国家级优秀指导者1-2名,省级优秀团队10个。建设好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打造成全人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社团发展到80个,力争获得省级“优秀社团”5个。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力争实现获奖省级40余项,国家级2-5项。
(三)创新创业就业教育
建设好创新创业学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就业课程体系。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普及化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必修课;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专业化创新创业选修课,推进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编写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校本教材。
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体系。建立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业实训机会和丰富的创业实践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和就业扶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和创新创业网络平台。聘请校外导师,成立创业就业导师团,加大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落实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计划,健全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做好“零就业”学生的帮扶工作。
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激励体系。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在教师考评、晋级、职称评定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比重。设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评选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示范课。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发展留学生教育,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化办学理念,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一)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
扩大与国外及港澳台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合作交流空间,采取派遣出访团组、参加国际交流会议、国(境)外高校间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外资共建实验室、合作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合作学校不少于20所。
(二)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境)外进修力度,支持师资队伍出国出境学习,增加出国(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重,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每年派出教师参加公派留学、海外研修等不低于30人,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
(三)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拓展与国(境)外大学进行学生交流的合作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派遣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考察,吸收国(境)外学生来校学习与交流,进行文化体验。开拓中外合作办学,在适当时机开办国际合作班。力争招收留学生,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与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搭建研究平台,实现联合共建校级联合研究中心1-2个,把握相关学科科研发展的趋势,提高科研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学校科研国际化水平。
八、公共服务
根据学校办学的需要,加强智慧校园、图书文献保障体系、后勤服务水平、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建立支撑学校转型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体系
建设校园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校园网络广播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推行统一身份认证和实名上网。加强应用业务软件平台建设,完善一卡通应用服务。构建校内数字资源云平台,积极对接校外共享数字资源云平台。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推广,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终端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校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加强图书文献、档案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和范围
重点建设电子文献资源,增加中外文数据库和中外文电子期刊引进数量。建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优化配置图书馆文献、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资源配置,使图书馆成为高质量的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水平的信息咨询中心。引导全民阅读,举办“书香科院”系列活动,提升科学素质,支持实体书店、读书屋发展。进一步整合校内档案资源,切实增强档案工作服务学校建设的能力。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力争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分别取得刊号。
(三)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办法。减少后勤管理层次,理顺后勤基本保障功能与经营服务功能,将基本保障功能和经营服务功能分开,建立多元、开放、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好校医院,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监管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立公共服务应急机制,提高处置能力。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关注民生,让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建立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学校教职工人均收入“十三五”比“十二五”平均翻一番。
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努力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建设教职工生活区,建设好公租房。加强“教职工之家”建设,进一步完善对特殊困难教职工关心和帮扶的长效机制。建好幼儿园,关心教职工子女就学入园问题,尽力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加强教职工权益申诉委员会建设,建立教职工权益保护机制。建立教职工荣誉退休制度;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做好教职工和退休老同志健康保障工作。
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改善图书馆、教室和学生公寓的硬件环境,办好食堂,学生公寓安装空调;完善“奖、勤、助、贷、减、免、补”资助体系,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九、校园建设
以全面改善校园环境、建设精美校园为目标,通过基本建设和提质改造,努力建成园林式校园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校园。
(一)校园基本建设
“对校园整体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在校学生15000人的规模,学校需征地90000 m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相关要求,需增加建筑面积 70000 m2,校园建筑总面积将达到520000 m2。
完成工科实训大楼、组培大楼及阳光棚、第二田径场、青年教师公寓(公租房)、雨棚田径跑道等建设任务,完成历史文化博物馆、教师发展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南区教职工宿舍、田径场、篮排球场、校园主干道沥青、水电节能设备、部分学生公寓和教学楼厕所、园区景观绿化等项目的修缮改造。
(二)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凝练大学精神。加强校史资料发掘、整理与编撰工作,发挥好校史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设好校史馆,建立校友返校日制度。加强二级学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
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校园规划,合理建设学校建筑物及人文景观,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加强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在公共场所布置主题雕塑、校训石、荣誉墙、标语牌、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
积极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爱校荣校、爱生如子的科院精神,培养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和事业的忠诚度。培养优良教风学风,加强学生道德礼仪教育。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文明高校和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力争涌现出一批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开展主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活动、特色化的文化艺术展演、个性化的学生社团活动等,打造地方历史文化品牌。
                                                                           第四部分 保障举措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委领导统揽全局、抓重点抓大事、协调各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执行力。
(一)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完善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不断创新理论学习方法,切实增强理论学习实效。成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不断根据实际研究新问题,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党员把保持先进性与促进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员工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心实意为师生员工解难题、办好事、办实事。
(二)不断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议大事、抓大局、定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规范议事规则,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 “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党政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能力,加强经常性培训,实施处级以上干部国内外大学挂职锻炼计划,着力建设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
(三)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战斗力
健全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理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不断落实党建责任,健全完善队伍培养、组织设置、阵地建设、典型培育、帮扶激励、经费保障等基层党建长效机制。开展党建特色工作创建活动,力争形成党建工作新格局。
(四)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氛围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推进学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对干部任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生考试和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的监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审计监督,健全内部权力制约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抓住“关键少数”,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二、强化经费保障
(一)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按照“开源节流、强化预算、优化结构、改善条件”的理财方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依法有序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增加经济收入。厉行勤俭节约,合理配置财务资源。探索建立社会资源开发激励机制,加强“湖南科技学院教育基金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社会资源开发评价机制,建立基金贡献配套奖励机制。
(二)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学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时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统筹规划、加大和加快对学校闲置资源和未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学校资源的最大效益,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三)加强风险防范
构建一个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效益为目的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监察和财务监管防范职能,保障学校资金安全。
三、加强监督考核
(一)加强规划协调执行
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是关系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工作,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心,是学校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规划的总负责人,负责拟订学校规划,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牵头负责组织检查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计划制定和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并逐年推进。职能部门是规划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学校的人财物,实现规划目标。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确定以后,原则上不予更改,若需更改,必须经学校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同意。
各教学学院院长是本单位规划的负责人,负责拟订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教学学院会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学校中长期和“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制订本单位的“十三五”规划及年度计划。
(二)统筹安排,注重整体推进
学校“十三五”规划是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各部门要据此调整、出台促进规划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
各职能部门、教学学院“十三五”规划要紧扣学校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强化与学校规划的衔接,确定分解指标,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保障计划可操作、可考核。
(三)监督检查,实施目标管理
学校组织各方力量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监测和跟踪检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规划的调整和修订提供支撑。
重点做好教学学院、职能部门规划的目标管理。将规划目标进行分解并纳入到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对各教学学院、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以及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
四、集聚各方力量
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主人翁意识,共谋学校发展。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发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校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侨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力量。重视退休工作,办好老年大学,发挥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维护安全稳定的强大合力,确保“十三五”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结 束 语
经略既张,宏图将举。面向未来,我们的梦想是把湖南科技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将坚持以科学合理的谋划引领发展,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汇聚英才,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抢抓机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改革,以众志成城的信念力促转型。坚定发展决心,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改革智慧,凝聚发展力量,提高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敏锐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拼搏奋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共同谱写湘科院新篇章。

 

 

 


湖南科技学院党政办公室 2016年5月4日印发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3698
版权所有: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研究生工作处)     备案:湘ISO60001备     后台管理